Tuesday, July 26, 2016

文明的误读

网上可谓冰火两重天。国内的中文网站在大力宣扬美日阴谋论,而海外的尤其是英文网站,最多是对习近平外交表达失望和不安。南海的议题,基本不涉及。我在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基本找不到关于南海的报道。 中国对美国研究的专家资中筠忧心忡忡,对时局作出评价,上面仍然是慈禧,下面仍然是义和团。一百多年,毫无长进。对此,我们身处海外,深有感触,因而决定写一些文字,阐述中国社会同人类文明主流,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深刻的误解。供您参考。让我们从自由的概念开始。

一、自由: 一个被中国人深刻误读的概念 

自由这个词汇实际上来自日语。这是一个没有被中国人正确理解的概念。这也难怪,中国人自由的概念,来自日语对于西方文献的翻译。现代汉语40%的词汇来自日语转译,比如干部,教育,福利,经济,法律,制度,化学,物理,进步,科学,图书馆,等等。 实际上,英语里有两个单词都可以翻译为“自由”。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

前者是指不受限制,后者更为准确的翻译是“自在”。 

英国启蒙思想家密尔写了一本书,《论自由》用的就是后面那个词。而中国的翻译家严复把书名《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把自由(或者自在)翻译为群己权界,信达雅地点出了自由的本义。 群己权界的核心是界。警察可以扣押车辆(前提是违法行为成立),可以罚款。我的家里可以放置任何对社区没有损害的东西。我的邻居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室内装潢。 警权属于“群权”,也就是公权。我在家里放东西。我的邻居选择装潢,属于“己权”,或者私权。公权不得无故侵犯私权。换句话说,只要在“界”以内,而且不伤害别人,别人就不得干预。 严复进一步论述,己权不得公议。公权力不能够自己几个哥们关起门来黑箱作业,私相授受。同时,我家里放什么,我今天吃什么,不能够社区里面投票表决强制执行。 这就是自由主义(实际上更为精确的应当是自在主义)的核心。 
密尔1806-1873
严复1854-1921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中国人。自由是不是绝对的?



从上面这个角度讲,自由是绝对的。任何个人的私人空间,他的人身自由,他的财产,生活方式,在没有妨碍别人,造成伤害的前提下,不能够受到干预。这就是自由绝对的本义。不是为所欲为。我为所欲为,乱开车,乱说话,不择手段捞钱,一定会损害别人的权益。不是我的自由,而是一个社会每一个人的自由,必须得到无条件尊重,这才是自由主义的精髓。


二、现代化 -三个层次,中国人的迷思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社会。但是,这个世界有三个早熟的社会,却是走向现代化的老大难:中华,阿拉伯,东正教(俄罗斯)。

中国是现代化的后进者。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深刻误解,导致中国人在道路选择上一错再错。我们从头开始谈起。

现代化有三个层次,物质,制度和精神。

现代化最根本的任务,是人的解放,而不是物质的堆积。而中国大陆的现代化恰恰走上了一条为了物质目标进一步禁锢人的道路,所以当然南辕北辙。误入歧途的中国现代化,津津乐道于物质的购买和模仿,对于制度是有选择的采纳,对于现代化的本质精神基本排斥。

精神的现代化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根本的。战后德国,日本的重新繁荣,证明了,当精神现代化确立以后,物质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都迎刃而解。



甲午海战以后,十分郁闷的李鸿章游历欧洲,拜访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老实不客气地告诉老李,中国不会是日本的对手。他的理由很简单。中国人到了欧洲就是出手阔绰地购买各种有形和现成的东西。(甲午海战以前,满清的财政收入,是日本六倍以上)。日本人则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一切无形的东西,日本人买书,打破沙锅问到底,到处挖掘西方人的方法。俾斯麦说,这样下去,中国人如何能不败。



中日的现代化道路差异,在西方有一个镜像,那就是德俄。俄国的幅员,人口,资源远远超越德国。俄国拥有全世界1/5的淡水,德国的人均淡水甚至低于中国。俄国改革开放比德国早了150年。当俄罗斯最著名的女皇,凯瑟琳大帝(又译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在带领俄国人民横扫欧亚强敌的时候,她的好友,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非常不屑地称德意志为“半痴呆民族”。
凯瑟琳大帝,又译为叶卡捷琳娜二世
伏尔泰,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亲密笔友,把德国人称为半痴呆民族的著名法国公知

曾经非常落后的德国,一开始改革,就更早从精神和制度入手。1807年开始的普鲁士军事改革(也就是著名的沙恩霍斯特改革,后来写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就是当时的一位青年骨干),一开始就提出了废除农奴制。并在1810年正式生效。


沙恩霍斯特1755-1813,普鲁士军事改革灵魂人物,通过深刻的社会军事改革,缔造了一个强大的普鲁士


克劳塞维茨(1781-1831),《战争论》作者。积极参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著名军事思想家


相对于普鲁士迅速废除农奴制,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却举步维艰,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开始的改革,很不彻底

而俄国更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除原创了共产主义制度以外,在制度建设方面,基本上没有任何进步。今天,德国拥有2700多个世界级工业品牌,俄罗斯一个都没有。最好的伏特加是英国人的。俄国最引以为傲的军工产品,质次价高成为世界军火市场公开的秘密。俄国人最了不起的先进战机,比如米格29,被西方“誉为”机场保卫者。两徳统一,德国空军迫不及待地将俄制战机,以1美元一架,出售。

米格29,外形俊美的机场保卫者



作为现代化根本的精神现代化,确立标志是什么呢?

精神现代化的标志就是自由(或者自在)原则的确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标准,不是这个国家能够耀武扬威横行四方,而是这个国家的政权,遵守法律,尊重公民的自由权利。当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人都确信,自己的人身,财产,抚育子女,健康,都不能让政府任意侵害,这个国家才是现代化的。

自由是一个可以准确衡量社会是不是走向进步的标志。

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历史,比如,我们看宋朝,对比明朝。中国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很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看这个时代,人们的自由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明朝朝臣说话触犯了皇帝,就可能被廷杖,宋朝对士大夫不因言治罪,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空间要大许多。进步还是退步,一目了然。

我们再来看沙俄和苏俄。沙俄时代,列宁造反被流放,沙皇还允许列宁能够写信,能够每天喝牛奶,可以外出,可以自由读书,可以钓鱼。苏俄我们就不要说了。
各国走向现代的所有成功的变革,都以确立人权自由为先导,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很快确立权利法案,美国的宪法就是人权宣言,德国从解放农奴开始,甚至日本明治维新也很早力图确立公民自由。而不成功的改革却都是始终没有确立自由的改革。这难道是巧合吗?

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确立自由原则,自由对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犹如水对于水稻。我们下面来讲一讲哈耶克和马克思主义,以及能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奥地利学派,哈耶克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中国还是苏俄,还是东欧,有一个潜在的假设。那就是一个国家集中力量搞建设,就能够快速追赶,后来居上。

这个假设的根源在法国。下面会从法国大革命和人类走向现代化的两条道路,再来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讨论奥地利学派和这个假设。

奥地利学派兴起于十九世纪,出现了一大批对现代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学术巨子。影响力最大的有米塞斯,哈耶克。
哈耶克(1899-1992)

米塞斯(1881-1973)



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得到最无情的批判。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和哈耶克,对马克思主义解构鞭辟入里。

哈耶克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最重要的逻辑悖论。既然政府集权比自由市场搞经济更有效率,那么,政府参与的资源分配一定要更有效率。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对各行各业的把握一定要比市场更加精准,这个有可能吗?

哈耶克从一个经验定理出发,首先提出人是无法预测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由此,他进一步阐述,只有假设这种并不具备的预测能力存在,中央计划经济,或者政府主导经济,才有可能超越市场。

例如,比尔盖茨,根本就没有办法预测,谷歌会产生,脸书会如何产生,智能手机会何时出现,计算机编码开源模式会如何产生,又会如何发展。微软不可避免地盛极而衰。如果,比尔盖茨没法预测计算机行业,那么除了白头山血统的朝鲜最高司令官金正恩大将以外,有没有人可以同时预测,比如新能源究竟会如何发展,新的音乐,文学,医学,电影,乃至各行各业的突破在哪里,并且指挥其执政团队精准布局?

新的知识,产品模式,商业模式如何产生呢。奥地利学派根据长期研究发现,只能产生于许多在个体看来漫无目的,杂乱无章的试验,也就是“试错”。英文”Trial and Error”。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人类社会对真理的探索好比是握着一把没有瞄准器的步枪。在不断发射调整再发射过程中,最后会击中目标。但是,没有人可以事先瞄准一个确定的目标将它击中。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体制,要取得成功,必须要确保领导人能够准确判断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光大方向远远不够,比如,比尔盖茨很早就预见到互联网是计算机发展的未来。这个很不错,因为确实现在90%以上的编程,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但是远远不够。因为重要的不是互联网是不是会成为中心,而是比如,让互联网结出硕果的开源模式,云计算,该如何发展。微软应当如何调整,适应。智能手机成为主流,微软应当如何在产品上应对。这些,微软都没有预见到。就好比预见到日本会侵略中国。并不足以打败侵略。还必须找到比如怎样取得空中优势,怎样征兵并且把新兵练成富于战斗经验的老兵,怎样保住驼峰航线,等等具体的办法,才有机会取胜。微软在后面这些具体的应对面前,可以说一无所获,所以微软衰落成为长期的趋势。

一个高度集权的大国,除非它的经济官员,能够精确预计到每一个行业的发展细节(不只是互联网是主流,而且精确到具体会如何演进),不仅一个行业,每一个行业都如此,那么超越市场就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每一个行业都做到如此精准的把握,就是一个行业都是天方夜谭。

有一种观点,中国是大国,不可能都搞高科技。

我们来谈一谈,这种观点错在哪里?


首先高科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人类第一次工业文明中,蒸汽机是高科技,后来火车成为高科技,随后汽车成为高科技,现在互联网成为高科技。

创新是现代工业文明最根本的核心。一旦新技术重新定义产品形态和生产方式,旧产能的价值,可以一夜归零。比如,原来大家都在用翻盖手机,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都是翻盖手机的翘楚。但是智能手机横空出世,翻盖手机变得一文不值。

创新不仅给创新者带来巨大的财富,也无情淘汰跟不上创新的后进者。中国难道要集中力量,发展一大批价值为零的淘汰产业吗?

作为大国,中国有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如果允许自由试错,中国人口庞大,新的模式确立速度会远快于人口较少的小国。但是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巨大的冲突:

  1. 自由试错机制的确立意味着在根本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
  2. 自由试错必然带来社会重组,这在下面要进一步阐述

三、智慧人群,组织的力量

工业文明是组织化的文明。理解工业文明,必须要理解人类社会组织,通俗地说就是人群。

人类社会对于人群的功效一直有两种观点:

  1.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这两个现象都存在。实际上,人群有两种内在运作机制:愚蠢人群,和智慧人群。三个和尚没水吃说的是愚蠢人群,也就是总体合力远小于个体。三个臭皮匠说的是智慧人群,也就是合力远大于三个单个个体之和。

当人群的目标一致,就会凝结成智慧人群。当人群的目标不一致,就会互相拆台,形成愚蠢人群。工业文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各类智慧人群形成的过程。而如果一个社会治理失败,最早的征兆就是社会蜕变为愚蠢人群。

什么样的人群是智慧人群?智慧人群的最好标本就是创造维基百科的编撰者群体。维基百科是有2万多志愿者建立起来的一个全球最大百科全书系统。大家有一个共同目标,一起添砖加瓦,最后形成全世界最权威的信息库。当代的开源运动,就是一个遍及全球,几乎人人参与的智慧人群运动。

现在由于开源运动普及,使得最优秀的印度的大学生可以用非常低廉的成本在家里开始全世界接订单,在寝室里开始编程,他们无需购买昂贵的设备,把自己的智慧,技能,和勤劳交给国际市场,帮助大大小小各国解决他们的网络问题,大大降低对方的成本。不仅仅是印度,越南,东欧,南美乃至非洲各国都开始积极参与开源运动。这几千万年轻人,构成了技术开发应用的最前沿。目标一致,利益分享,因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智慧人群。开源运动的结果是计算机技术在最近十年里,发展大大提速。

与之相反的是愚蠢人群。两德统一,西德前往接收的企业家,经理惊呆了。他们看到这样一个东德,人们偷工减料,欺上瞒下,口是心非,互相告密,一个企业往往有六七个账本。整个东德肮脏得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惨烈的化学战争。全部东德1/6人口是秘密警察线民。纳粹不曾破坏的德国人的严谨勤奋敬业,在东德已经荡然无存 -回归十年,上述顽疾不治自愈。合并以前的东德就是一个典型的愚蠢人群。

越是集体需要反复表态要向某某核心看齐的人群,自由程度越低,互相信任越低,这个人群越愚蠢。相反的人群越聪明。台湾的政客即使打作一团,他们只要不集体无休无止地表态核心意识,大局意识,他们在国际博弈中,就相对一个愚蠢人群,在决策力判断力等智力指标上,作为执政团队,具备压倒性优势。可以调动国际资源,等待对手犯严重战略性错误,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犯大的颠覆性错误的概率将远远低于对手。这对于还幻想台湾回归祖国的各种各样网络粉丝实在不是利好消息。


前面说过,现代工业文明是组织化的文明。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带来社会重组。马克思自己评论,每一台蒸汽机相当于1000个革命家。
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如果社会组织形态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智慧人群会很快退化为为一个愚蠢人群。

1949年以后,中国出现过一段时间“万众一心”的局面。这个时期,到现在为很多老人怀念。 不可否认,中国的确在当时,出现过智慧人群。

但是由于社会形态固化,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它本身要求的专业治理,专业自治,一定会和严密控制的准军事体制,僵化的党国模式冲突。这种冲突不能调整解决。中国迅速变成了愚蠢人群。具体表现就是告密,揭发,监视,日益成为一种维持社会的常态。

重组只有两种模式

  1. 国家控制一切,事先规定组织形式。这样的模式必然会和试错结果发生冲突。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管理混乱和低效。
  2. 按照自由原则,在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权基础上,公平自由地重组。这样,社会可以不断适应醒的试错需要。产生最适合试错结果的组织模式。国家不干预,社会经济因此会不断朝前发展。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由于人类不具备预测未来知识乃至社会具体演进的能力,重组只能由自由博弈来决定结果。舍此,任何调整都会很快再次落伍。

这就是为什么在工业社会,政府不多干预,无为而治,有的时候效果反而更好。让市场和自治来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中国印度即将在两种模式中展开竞争。实行宪政,允许自由结社的印度,毫无疑问将采用后一种模式。坚持党的领导的中国会坚持前一种模式。

互联网,社交媒体不可避免会带来社会组织模式的根本变化。以美国,日本,印度,为一方的国家,允许人民按照试错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不断进行微观重组。微观上看似混乱多变,但是整个社会是有序的。

中国目前采用的是党权高扬下,对社会重组的压制和打击,防止一切有组织的力量出现。由于这一模式同人类新工业文明的巨大冲突,中国在本轮工业革命中被世界淘汰已经很难避免。

这一次落后的结果是什么?

不要忘记工业文明的特点。一旦落后,所有产能都会一夜之间价值归零。

中国有没有可能避免这样的命运呢?除非:
  1. 中国领导人能够精确(远比比尔盖茨精确)预计到所有产业的发展轨迹。中国领导人不仅是软件专家,而且同时精通建筑设计,市政工程,生态农业,文学创作,影视摄制,广告策划,法律诉讼,会计税务,兼并收购,新能源,地球物理,石油钻探,航海,军工,飞机设计,材料科学,航天航空,电子电器,太空探索…
  2. 或者,中国走向开放的现代社会,从党国体制走出来,确立自由原则,在法制确立的自由秩序中,允许社会重组。

人类社会已知唯一在世的全才全能领袖,天降伟人,朝鲜最高司令官金正恩

四、资源与技术 - 中外愤青的根本误解

暴露在南海仲裁案之后,西方舆论同中国网民冰火两重天背后的反差,不是阴谋论的坐实,而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刻误解。

这种误解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地缘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德意志地缘政治学说。

这一“伟大创造”不仅使当代中国人乐此不疲,想象力爆棚,在历史上也曾让许多西方国家,乃至日本都深陷其中。可以说,如果要罗列引爆的人类战争的理论,地缘政治学说的这一激进变种应当位列三甲。

为了更好地说明德意志地缘政治学说的来龙去脉,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民族国家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不是民族国家,而是天下国家。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清末梁启超发明的。欧洲也类似,没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概念。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和八十年战争。前者是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成的欧洲大混战。后者是荷兰独立战争。限于篇幅,我们不具体展开。


中国的晚明和明末是一个乱世,有张献忠,李自成。欧洲这个时期,更是杀得血流成河。直到各方打得筋疲力竭,才在崇祯上吊四年以后,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确立合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和法兰西,西班牙,瑞典,荷兰等国代表签字。从此,法国,荷兰,瑞典三大欧洲民族国家崛起。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走向式微。这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

民族国家发展了几百年,日益演变成各种冲突的根源,欧洲战乱冲突不断。路在何方?

从古人的模式寻中智慧,不是中国人的专利。欧洲人尤其是欧洲大陆人同样乐此不疲。进入19世纪,一种新的世界观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产生并且成熟,那就是地缘政治。


五、什么是地缘政治和德意志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可以上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1897年写的书《国家有机体》。在这本书里面,他详细阐述了许多观念,比如生存空间。此后,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将其进一步发展,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地缘政治学说。
地缘政治理论有几个基本的假设:
  1. 每一个民族都被自己所处的地理条件限制;
  2. 资源占有决定国家实力;
  3. 对资源的争夺是国家之间博弈的根本形态。

地缘政治有许多有趣的分支,最著名的是马汉的海权论,杜黑的空权论,还有今天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地缘政治学说在当代有几个重要的分支,比如美国的文明冲突论,就是典型的继承了地缘政治学说的衣钵。在地缘政治学研究如火如荼的时候,德国诞生了地缘政治学的一个著名分支, 德意志地缘政治学。德意志地缘政治学说最忠实的粉丝团,莫过于德国纳粹党。

这个分支的开山鼻祖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是一个德国将军,名叫卡尔豪斯霍费尔。他强化了一系列概念,包括生存空间,国家有机体。
卡尔豪斯霍费尔(左)与纳粹副元首赫斯

卡尔豪斯霍费尔的理论登上舞台是在他从军队退休以后。他偶然认识了希特勒的主要副手鲁道夫赫斯。相见恨晚。新兴的纳粹党是老卡的铁杆粉丝团。1946年,德国战败以后,万念俱灰的卡尔豪斯霍费尔服毒自杀。


这里要插一句,著名中国民间学者王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政权,在走向失败和解体的过程中,都有主动捍卫它的殉葬者。明王朝有史可法。大日本帝国有陆相阿南惟几,有大批切腹自杀的日军将校,纳粹有希姆莱,甚至失败一年以后还有老卡,唯独苏联东欧共产主义政权在其衰落过程中,没有一个主动殉葬者。这个现象,很值得玩味。


中国著名民间学人王康


20世纪初建立的苏俄,在理想上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激进变种列宁主义的精髓,在国际关系操作上,继承了德意志地缘政治的理念。我们姑且把两种思想资源,一个称为革命理想主义,一个称为革命现实主义。由于苏俄对德意志地缘政治学说的偏好,奉俄为师的中共,也将德意志地缘政治学说奉为圭臬。



正在大家为了找到这一葵花宝典激动不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凭借各自拳头打出一片天的时候。一个中东小国出现了。德意志地缘政治理论,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十世纪中叶,在二战结束以后,中东诞生了一个国家以色列。以色列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系列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

德意志地缘政治被证伪,恰恰是在以色列。

作为国家,以色列是领土狭小,宿敌环伺,在沙漠中立国,是中东唯一没有一滴石油资源的小邦。但是,作为经济实体,以色列却是中东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巨人:

  1. 全世界人均拥有高科技专利最多的国家就是以色列。硅谷40%的专利来自以色列。以色列停工,硅谷停摆。
  2. 立国之初,阿拉伯人把荒芜的内盖夫沙漠交给以色列。以色列人用滴灌技术,把内盖夫沙漠改造成全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基地。
  3. 以色列和日本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全面掌握海水薄膜淡化技术的国家。沙漠之国以色列,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淡水出口国。

技术使得以色列可以将阿拉伯人根本无法利用的沙漠,海水变成导致财富喷涌的资源。

地缘政治提到的资源争夺的结论,是建立在科技水平等同的前提下的。如果技术水平有代差,资源的概念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前几年,中日之间的稀土大战,中方惨败,它折射出来的也是落后的地缘政治理念与世界潮流脱节以后,中国的落伍与损失。

中日就稀土定价权展开激烈斗法。不几个回合,中国败下阵来。日本没有稀土资源,中国是稀土的第一蕴藏大国。是不是内奸出卖,日本人使坏。都不是。中国败下来,原因很简单。

全世界差不多40%的稀土矿藏在中国。但是,全世界80%的稀土冶炼技术在日本。许多品种的稀土冶炼,日本是独门绝活。养鸭农民和全聚德的师傅,谁更有定价权,结果不言而喻。全聚德烤鸭师傅是不是有霸占全国鸭场的狼子野心,除非师傅神经错乱,可能性极低。

中国南海博弈被解读为地缘政治博弈,也在情理之中。大陆的中国人并没有接触过早已超越地缘政治的实践和理论。中国最高决策者的谋士们解读世界的理论框架,和历史上另一个地缘政治信徒群体 - 日本二战军部参谋们的思想武器相比,并没有本质改进。

如果说,争论主要是在纸面上的游戏,那么,实践却是真的证实或者证伪。一个理论体系一旦被证伪,它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

愤青说美国日本觊觎南海的石油资源,实际上是不了解新能源的发展:

  • 天然气的广泛开采应用,可以极大减少人类对于石油的依赖。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天然气的储量,近乎无限。2014年,美国能源界发生一件大事,著名的百威啤酒,把自己7万辆送货卡车改烧天然气,半年收回成本。美国各大公司群起效法。

  • 比天然气更加重要的新能源是金属空气电池,也就是第三代电池。第三代电池如果走向市场,每一千克电池可以储存的能量与一千克汽油或者煤油基本相当。人类用电池驱动飞机的时代也有可能到来。目前,第三代电池已经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如何走向量产是关键。

  • 人类另外一个新能源前沿是可控核聚变。如果掌握这一技术,海水里储藏的氚氘微量元素所释放的能量将足以让人类永远不再缺乏能源。如果氚氘发电和第三代电池完美结合,人类将永久告别化石能源。

新能源的开发应用,美日远远走在中国前面,美日为什么要和中国争夺南海的石油资源呢?

对于中国来说,死抱地缘政治教条,笃信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闭关锁国,压制社会自由重组,最后让中国再一次和文明大潮擦肩而过,永久落后,却是实实在在的风险。

六、秩序和利益 - 什么才是战争冲突的根源

当代共产主义国家的史观,利益冲突导致战争。

这个从地缘政治承袭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苏联人和东欧人。

如果利益决定了战争,那么二战期间,美国为什么同贸易量远低于日本的中国成为盟友呢?

当然有许多人通过把美帝国主义描绘成老谋深算的阴谋家来解释,但是毕竟非常牵强。

事实上,战争的根本起源是秩序诉求的对立,而不是利益冲突。

如果这样看,二战美国的选择就非常容易理解。中美贸易固然在当时远低于美日贸易,但是中美秩序诉求相近,美日秩序诉求相反。美国当然是中国的盟友。

在南海问题上,恰好存在根本的秩序诉求冲突。通过一党专政和武力冲破现有秩序框架是中国“新文明”的渴望,却为亚太各国和美国忌惮。这一冲突不仅在南海,而且在东海,在台湾,在香港,全面激化。许多分析人士用中美利益交织,来论述中美无战事。这就好比用美日贸数额,来论述美日二战不会冲突一样。

七、两条道路 -殊途不同归

人类走向现代文明实际上经历了两条道路。

第一条是英美道路。具体来说就是文化保守主义,历史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结合。

前一段时间,英国脱欧引发热议。

其实英国和欧洲的关系远不如和美国的关系来得深远。从人类文明进程而言,英国与其被认为是欧洲一部分,不如被认为是英美文化圈一部分。这个文化圈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印度次大陆,南韩,日本,台湾和以色列。

英美普遍认为,人性是不可改变的。人的自由不可以侵犯。但是,如果由人来设计人为制度,必然引发灾难。

第二条道路,就是同英美体系对立的是德俄体系(战后德国成功改造,今天的德国已经不再处于这个群体中),也可以称为国家主义。

德俄体系实际上更加准确的应当称为法德俄体系。法国大革命是这条道路的先行者。当然,法国大革命几经反复,最后,法国的道路选择,更加类似于英美。无论如何看,法国大革命都是欧洲,或者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转型中的法国人,曾经见证了各种社会理想最激烈的角逐与较量。

充满理想主义的法国大革命

充满理想主义的法国革命者,怀着改造人类社会,重塑人性的强大自信与历史使命感,把法国一次又一次变成血流成河的人间地狱。旨在彻底砸烂旧世界,创立新世界的法国大革命,不仅没有顺利走向终点,反而一再复辟恐怖专制。到了雅各宾时代,大革命演变成一场恐怖暴民专政。

雅各宾恐怖可以说是日后纳粹恐怖,斯大林恐怖,中国文化大革命,柬埔寨波尔布特的预演。多数人暴政的可怕,催生了一部不朽名著《乌合之众》。这本书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它成书19,20 世纪之交
1841年出生的勒庞,精研法国大革命历史写下不朽名著《乌合之众》
勒庞对于暴民政治,群众运动做了极为深刻的分析。群众运动的野蛮,无底线,暴力,血腥,以及它的完全不可控,给法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然,法国大革命也有光明的一面。法国大革命中涌现的拿破仑,制定了《拿破仑法典》,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走向现代文明。

谈到法国大革命,我们必须要澄清两个概念:民主和民粹。
  • 民主是保护少数人权益的少数服从多数。少数派的主张没有得到贯彻。但是少数派的人生自由不得受到侵害。
  • 民粹又可以称为多数暴政。它是不保护少数人合法权益的少数服从多数。多数派可以任意迫害,打压,剥夺少数派。德国的纳粹冲锋队运动,中国的暴力土改,文革,都可以看作民粹主义运动。民粹主义运动一旦起来,它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将是非常巨大的。

谈到民粹主义,我们就不能不提一下人民拜物教。
人民拜物教的巅峰是纳粹的法西斯美学。其精致的布局,恢弘的气势,让博士的九三大阅兵和《强军战歌》显得格外山寨

人民拜物教是民粹主义的高峰。它一切以人民的名义,高喊人民万岁,高唱为人民服务。人民拜物教不是新事物。纳粹就曾广泛实行人民拜物教。二战爆发以前,纳粹党治理经济的成效可以用奇迹形容。纳粹党真心实意地得到德国人民的广泛拥护。他们的人民拜物教,曾经让德国人非常受用。

有人问,让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错了吗?

这个事情实际上简单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

首先,人类的治理,包括政治治理,都包含两个步骤,也就是授权过程和执行过程。

授权过程,有人民广泛参与,是文明象征。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一定是被挑选的精英,通过被赋予的集中的权威来推行有关计划。病人去做手术,主刀的外科医生,在得到授权以后,一定有绝对的权威来处置各种情况。如果护工团体对于医生的每一步都要表决审核,这就根本谈不上人民当家作主。

那么人民拜物教的问题出在哪里?

人民拜物教无一例外,冲击到执行过程。而人民拜物教的授权过程非常不清晰。,

一所医院,如果进行外科手术,一定是很少数量的医生可以主导。如果由广大护工民主决议来展开手术,一定是一场灾难。护工可以参与对授权过程的监督,发表意见。但是如果让护工控制执行过程,那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我们经过了这个讨论,就不难看出英美自由主义体系的优势。

人类文明在行进途中,会自然地形成某些既定秩序。比如,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外科主治大夫,会自然形成在医院的权威。英美自由主义伴生的历史经验主义会主张,这个历史传统形成的秩序不要去动它。需要改进的,是监督授权机制。而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德俄国家主义,恰恰会异想天开,想象如果人的思想改造了,觉悟高了,医术自然就上去了。而如果发动护工群众来一次改造,这对于一家医院就会是空前的灾难。

医院要比一个社会简单得多。改造医院做不到,遑论改造社会。

中国1949以后,广泛的老粗治国,包括这次南海自作聪明地同自己签字的国际条约逆向行驶,都可以在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民粹主义,找到历史基因。


八、现代世界秩序的产生

我们今天看欧洲,会发现有两条历史主线。

一条实在海洋上发展,向外扩张殖民,建立贸易,条约,等等被沿用至今的现代体系。另一条,则是在陆地上你死我活,争夺利益。欧洲的崛起,在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像中国的战国时期。各种理论,武器,技术,都被用于大国争霸。

海上的那条道路最后演变为英美体系。陆上那条道路,不但催生出地缘政治的学说与实践,也催生出人类的几大极权主义思潮,纳粹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都可以在欧洲大陆的战国时代找到影子。

英美体系和德俄国家主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发生于大航海时代。
  • 1604,英国西班牙在经历20年冲突以后,签订条约,划分势力范围,从此,英国全力向海洋发展;
  • 1648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 1648,波兰赫尔尼茨基大起义。
1648年,当德国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的同一年,欧洲当时最大的共和国,波兰立陶宛联邦发生了另一件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大事:赫利尼茨基农民大起义。
波格丹赫利尼茨基,乌克兰立国之父

这里有必要稍微聊一下波兰。波兰很早就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又称波兰第一共和国,或者卢布林联盟-此前的波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欧洲强国,波兰统治地,包括德意志许多地区,捷克,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甚至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很多曾经在波兰统治下。

借助俄罗斯的力量,波格丹赫利尼茨基带领乌克兰人摆脱了波兰的统治,波兰从此走向衰落。
1654年,新兴的沙俄对波兰正式宣战,1657年,沙俄正式吞并了第伯涅河以东的乌克兰。
曾经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波兰第一共和国,又称波兰立陶宛联邦

波兰从此走下坡路,在北方,败给了瑞典,随着德意志和俄罗斯的兴起,最后被曾经统治过的民族,肢解征服。

在欧洲列强在波兰故土上驰骋争霸的过程开始以前,欧洲海上已经发生了大战。欧洲当时的海上强国,和新兴的英国爆发了著名的英西海战。战争从1585年,一直打到1604年。英国当时并不是后来的海军霸主。西班牙无敌舰队胜多败少,后来干脆按住英国人狂虐。英国人则屡败屡战,高举支持西班牙统治下被压迫的荷兰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大旗,和西班牙干。并且不断劫掠西拔牙商船。
1604年,英国西班牙签订和约

大概是西班牙渐渐感到即使打赢了英国,也得不偿失,最后1604年,西班牙国王腓利三世和英王詹姆士一世缔结合约,划定势力范围。英国从此将主要注意力投向海洋。
奠定英国霸主地位的特拉法加大海战

英国日后报仇雪恨,痛扁西班牙舰队要到1805年以后。当时法国皇帝拿破仑组织了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同英国海军决战。法西舰队完败,法国海军精锐尽失,英国海军主帅纳尔逊阵亡。但是大不列颠大洋霸主的地位由此确立。
英国海军军神,殉国时仅为中将的纳尔逊,是特拉法加海战英国前线主帅


英国的崛起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事件。英国的崛起,伴随着工业革命,全球航海,贸易,保险,安全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制度建立。


1793年,英国人马尔格尼拜访乾隆皇帝的时候,只有800万人口。但是,他所代表的制度,他所要求建立的国际秩序,却远远超出当时天朝大国所处的时代。
爱尔兰血统的英国外交家马尔嘎尼
1793,英国马尔嘎尼使团面见乾隆和满清朝廷

我们来看一看马尔格尼的清单:


  1. 准许英国在舟山和天津进行贸易,并仿效澳门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货物。
  2. 允许驻在澳门的英国商人居住广州。
  3. 英国商品在中国内河运送时,
  4. 争取免税或减税英国派遣驻中国使节。


如果当时中国同意了这样的条件,日后的鸦片战争不会爆发。我们当然不应当美化日后的侵略战争。但是,英国人走向世界的方式,比只知道攻城掠地的沙俄不知道文明多少。

英美道路为什么会演变成今天人类现代化的先锋主导,是一个至今仍然在争论的话题。有许多朋友将其归结为新教徒,乃至清教徒的影响 -清教徒相当于无产阶级先锋队中最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但是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是和陆地争霸不同,海上发展,对于科学技术,制度要求,契约精神,以及专业自治,无疑要求要高得多。不遵守契约,搞老粗治理,在茫茫大海中,往往会导致生命的危险。而海上航行,贸易,使得有专业技能的水手,商人,探险家,更加自由地游离于专制统治以外。从海洋走出来的文明,最后成为引领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导航员。

英国的世界霸权可以说确立于1804的特拉法加大海战。此前英国已经在引领世界进入工业革命。英国最后在二战结束后,将世界霸主的地位让给美国。

美国在1894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是美国取代英国称为全球霸主是在二战以后。当时美英的GDP总量对比是5.5:1

和英国相比,美国更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 英国靠殖民主义起家,美国从来不是一个殖民主义大国。二战以后,美国让菲律宾独立。菲律宾是美西战争的“战利品”。前西班牙殖民地在美国战胜以后,交给了美国。二战以后,在欧亚两个战场上打败了法西斯和纳粹的美国,尊重菲律宾民意选择,在菲律宾独立问题上,没有设置障碍。
  • 英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以国家利益作为唯一标杆。美国的对外关系永远存在利益外交和价值外交两条主线。
  • 美国是唯一以人权立国的现代国家。


愤青怒骂美国背后操纵南海仲裁。实际上,愤青可能并不知道:
  1. 海军世界第一的美国,在后院的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严格遵循她要求中国在南海遵循的一切。凭借美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把海上国境线划到邻国的家门口并没有什么难度。
  2. 海牙的仲裁和美国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所有美国在幕后操纵的论断,都是推测。而国内愤青愤老并不了解,英美体系对于国际条约仲裁,司法独立是非常看重的。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德俄国家主义体系和英美自由主义体系的对比。



英美体系
德俄体系 (国家主义)
人性能被改造吗不能可以
对传统文化保留,让它自然前进积极改造
法律作用在政府强权面前,捍卫个人自由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贯彻,法是国家的工具
国家的意义国家作为个人自由的保护者而存在国家至上
自由是绝对的吗自由,定义为每一个人的空间不得无故遭到侵犯,是绝对的,是上帝赋予每一个个体的。自由是相对的。为了国家利益,政府可以重新界定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政府的作用
  • 政府是人民的公仆,并且要时刻提防它滥用权力,制造灾难。
  • 政府是不得已的恶。
  • 政府是神圣的,是领导人民的力量。
  • 政府的英明领导将是国家伟大的根本。
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家是人民的,爱国主义首先要防止政府劫持国家。爱国主义就是为政府制定的目标奋斗。
人类文明发展主流扩大建立人类的市场,创造财富。为了使各个民族国家利益最大化斗智斗勇。不断竞争。
现代性现代文明前现代,反映了19世纪末-20是基础的人类文明水平

马克思是德国人,后来旅居英国。他的学说在英国并没有多少市场。但是在俄国却有了广泛响应。这并不奇怪。因为马克思的学说,本身就是德俄国家主义思潮的一种。他也非常适合欧亚大陆知识分子那种为天下先,努力改造社会以建立天堂的心态。

德俄体系的思想范式,同中国的法家一拍即合。

二十世纪的最大冲突,与其说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不如说是英美体系和德俄思想体系的持续冲突。二战结束,德国日本成功改造,马歇尔计划在欧洲实施,英美体系的影响空前扩大。随后,苏东共产主义阵营作为德俄思想体系的实践者和后继者,继续与美国为首的秩序对抗。冷战是二战的延续。

1949以后,中国事实上,处于第二个阵营。当然,由于阵营内部冲突,中国曾经在1980年代,同美国结成过将近十年的统一战线。总体来说,中国坚定地站在德俄国家主义一边。

我们从这一架构来考察,就不难看出中国目前在南海问题上同美国以及深受美国影响的日本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价值体系,对世界认知,以及与之伴生的秩序诉求的冲突。

目前的中国政府反美是必然的。中美之间的秩序诉求截然相反。当然,这并不是两种利益集团的冲撞,而是两种社会理想的冲撞。这和二战以前,美日冲突,二战以后,美苏冷战没有根本的区别。

八、契约和丛林

前现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冲突,最根本的在于对契约的认识。

前现代的德俄国家主义认为,契约附属于实力。丛林法则是人间正道。

英美体系认为,实力是契约结果,只有尊重契约,才有实力的保障。

现代工业文明中,一个很小的企业,可能是一个最关键部件的供应商。如果才用丛林法则,将其吃掉,那么赖以生存的大企业,也会有灭顶之灾。

现代工业文明因此需要建立在如下基础上:
  1. 充分的自由;
  2. 法制保障;
  3. 严守契约;
  4. 公民自治;
  5. 结社自由(因为工业文明是组织化的文明)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德俄国家主义,同现代工业文明的秩序诉求,是根本冲突的。苏联的失败,与其说是某些苏共领导人的软弱,美国的颠覆,不如说是它同现代工业文明根本的不适应造成的。

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中国的现代化资源

1840年以来,走向现代化就是中国人不灭的梦想。

中国离现代化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

如果我们考察物质层面,那么中国的确有快速追赶之势。

然而,我们知道现代化的根本是精神现代化。精神现代化的标志是自由原则的确立。如果我们对比一下,2016年,中国人的自由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 慈禧太后时代,北京上海有三百多家报纸可以批评她,并且随意妄议时政;

  • 1933年的中华民国,有20多个版本的《资本论》可以在书架上找到。1946年的重庆,有反对党的报纸公开发行,批评政府,宣传民主。

今天呢?

也许有人会说,正是因为了这样的自由,导致了满清和中华民国的颠覆。

如果一个政权的存在必须以没有人敢于议论批评为前提,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所以,许多朋友很悲观。经历了176年,中国并没有走向真正的现代化。我们同文明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是不是因为文化因素,就不适合搞现代化。中国看来,不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化,就搞不了现代化。

中国其实离开现代化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遥远。中国有充足的本土资源。

这里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要提本土资源呢?全面采用西方标准不行吗?

对于一个社会最先进的人群,西方资源可能已经够用了。

但是现代化转型,从来是一场全民运动。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够广泛参与现代化转型,那么就会出现大批被历史潮流抛在后面的弱势群体。这样的弱势群体,会成为民粹主义的温床。现代化进程,一定会伴生民粹主义思潮。2016年美国大选,民粹主义同样高涨。但是民粹主义高涨不等于民粹主义失控。失控的民粹主义,是冲垮现代化的可怕洪流。中国1949革命,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中东的激进伊斯兰运动,纳粹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恐怖,都是民粹主义失控的经典案例。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转型,精英阶层,非常仔细地研究了西方,同时用一种民众能够理解的语言传播出去。对于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来说,完全通过西方的文字,来熟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本土资源是他们赖以仰仗的重要资源。亚洲最现代化的日本满街和服。日本的现代化同日本保护文化传统密切相联。中华文化圈现代化做得最好的,恰好是对传统文化保护最得力的台湾和香港。

满街和服的现代日本

从这个角度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英美的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来自人类实践的成功模式。走向现代化,与其说是同传统的切割,不如说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1949年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实践以三种不同形式进行:
  1. 中国大陆,坚定地履行德俄国家主义模式。抵制和反对英美模式。
  2. 中国香港(1997为止),在英美模式中成长。
  3. 台湾模式,有步骤地改革,最终融入英美模式

这三个模式中,后两个模式殊途同归。台湾香港民间社会水乳交融,两方面人民往来自由,文化想通,价值观非常接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都严格保护。也同人类文明主流高度融合。

中国大陆,作为德俄国家主义实践最后一个重要堡垒,正在极力准备继德国,苏联,日本以后再一次同英美体系对抗。如果我们来对比一下各个时期的报纸,比如1960年代的苏联报纸,1930年代的德国报纸,1940年代的日本报纸,同今天的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就会发现惊人的类似。

中国走向现代化,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但是,这些资源需要被调动组织起来。我在美国和一些朋友作过对比。中国的道家思想同支撑英美自由主义的基督教新教思想,高度契合。

我们不妨来看几个最重要的假设:



道家基督教新教
人应不应当去定义一个完美的制度不应当 - 人不可以为道不可以 -上帝的智慧是人无法模仿的。人为去改变上帝赋予的人性,设计制度,必然造成灾难。
国家形态推崇小国寡民推崇地方自治 -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上帝的影子,他的自由意志,必须得到尊重。人不可以剥夺上帝赋予别人的东西。
国家治理手段无为 -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彊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上帝创造了一切。政府的任务是忠实履行契约,保护上帝的子民。而不是自行其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民。每一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能代上帝行审判。

中国大陆专门研究道家的文化学者杨鹏在长期研究以后,发现构成英美体系基石的基督教新教,其所有主要教义都可以同《道德经》里的阐述一一对应。

这个发现的意义在于,当中国不可避免地走向现代文明,中国人建有强大的精神资源,不输英美,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游刃有余。

我们可以预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将是一次结合西方现代文明,从外儒内法,走向外儒內道的文化演变。

对于中国的远景,我们没有理由悲观:

  • 大陆和香港的冲突告诉我们,中国人一旦品尝到了自由和文明,他们绝不愿意放弃。
  • 台湾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惧怕外来影响。恰恰相反,一种开放的态度和中华传统结合。中国将盛开人类文明之花。
假设中国确立了现代制度,我们可以想象出现以下场景:


  • 一旦法制自由的自由试错制度确立,中国庞大而勤奋的人口基数,将极大缩短新产品新技术从发现到投产的时间。中国将快速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主导。这个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巨大发展中已经找到印证。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谬误将被极大制止。大量宝贵的资源将转向有益的投资。

  • 如果民间社会自治,自由结社,博弈展开,中国巨大的社会,教育,环境,法律挑战将称为现代产业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 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生产国。媒体,互联网,影视,出版将开始井喷。20世纪中国有太多的苦难。抗战,反右,文革,可以称为中国人取之不竭的题材库。被解除锁链的中国文化界,其创造力和活力将为中国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巨大的软实力。

  • 中国将不会同世界文明主流对抗,而是称为人类价值的捍卫者。1948年,正是中国杰出的外交家张彭春在联合国主导起草了《人权宣言》,成为人类文明的灯塔。当时就价值观的描述,各国陷入争议。打破僵局,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张彭春阐述了儒家伦理和基督教精神的高度契合。并进一步提出了普世价值这个概念(是的,愤青们不知道,最早提出普世价值的是中国人)走入现代的中国,一定会重新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捍卫者与标杆。